一、前言
新北市政府執行建築資訊模型(BIM)應用於建築管理研究與發展已經邁入第十年,在這十年的發展中在建築生命週期的各階段的應用進行探討研究,也到了一個重新統整的階段,所以本次專案針對電腦輔助查核系統中的建照審查階段應用部分進行了一次重新整合與規劃,以下歸納三個重點:
(一) 輔助建築師應用BIM模型進行建照審查
目前業界有許多建築師以全面使用BIM進行建築設計與執照送審作業的應用,如何將其結合到建築師作業流程中,發揮BIM應用的特點與優勢,能將BIM應用更落實到實務應用中。
(二) 銜接建照審查無紙化應用發展
建照審查業務習慣與作業模式在應用BIM的案件中如何可以進行銜接,新北市政府近年從以往的紙本審查模式加速發展無紙化審查的應用模式,BIM是一個高度資訊化的應用方式,期盼能與無紙化審查作業結合。
(三) 3D模型的輔助應用
在現行作業都是針對紙本(圖紙電子檔)進行建築師簽證與執照審查,透過BIM模型資訊的自動化產出,BIM資訊模型有比以往二維圖紙作業中更多的數據資料,能輔助送審或是審查端快速且正確的資訊取得,達到輔助送件或是審查判斷的效果。
二、預期效果
從102年起開始針對針對BIM應用於建築管理進行發展與研究,到了111年做了整體政策上的重新規劃與調整,更強調輔助的重要與效果,加強事務所端的作業與機關端的系統連結,改變原本的檢核重點,強調資訊的提供及改善結果清單呈現方式,以既有紙本作業審核圖說作業維基礎,強化審查作業的結合方法與內容的銜接,並提供建造執照審查全棟模型檢視功能及顯示介面中法規檢測結果顯示功能。
三、作業流程的探討
應用BIM更需要探討的重點在於,BIM對於作業程序所帶來的改變。因應上述所提到法規標準化的發展可以延伸到建築管理程序的改變,而這個改變的基礎就是來自法規標準化的定義,有了這樣的基礎資訊定義以後,在建築設計時就已經規範了所需要的法規資訊在BIM 模型中,透過BIM資訊串聯與運算的特性產生有別於以往的作業程序與方法。

圖1 BIM模型應用作業流程圖 | 來源:中華民國公共工程資訊學會
事務所在繪製BIM模型時,可以透過不同的工具(例如:法規樣版)建立規定的法規屬性參數或透過法規元件(已內建法規參數)的取得與建置,達到建置了法規標準化參數的設計階段模型,而這樣的資訊模型可以為建築管理審查帶來幾何與非幾何資訊的關聯,提供建照審查人員輔助參考之用。
流程的調整與設計主要針對建模軟體如何與輔助查核系統自動連結及如何將輔助查核系統相關檔案資料與無紙化審查系統關聯這兩部分進行流程調整,從圖1的流程架構中建築師產製檔案作業可以透過外掛應用程式直接作產製IFC與圖說檔進行自動上傳與輔助查核操作,另一個是完成輔助查核後事務所可以透過系統取得相關圖說、檢測報告及面積計算表等檔案自動關聯建管無紙化審查系統,將BIM輔助查核與無紙化審查進行串聯。
參考圖1的作業流程,使用者繪製設計階段法規模型進到輔助自我檢測,最後到無紙化送件的整個程序系統作業流程。
四、輔助系統功能重點
(一)模型資訊檢測結果
- 行政項目與技術項目
BIM模型中所規範的項目進行分類顯示,將面積與計量部分歸納為行政項目,其他部分為技術項目,技術項目提供申請人輔助自行檢討使用,分類目的是希望將重點檢視項目做歸類。
- 檢測項目與結果
內容顯示包含法規之標準值、結果、算式或請參考內容說明,行政檢測項目的部分法規標註計算式,將部分數據做更詳細的揭露,將大量的資訊與數據資料整合呈現出的結果能更符合使用者閱讀習慣,如遇到有法規標準值時,也會在此欄位中顯示該法規項目之標準值,提供使用者參考。
- 面積計算表、檢測報告及檢視模型
在檢測結果頁面上增加檢視面積計算表及檢測報告的PDF檔案功能,這部分是將本案新增自動產生面積計算表及原本系統既有的檢測報告提供使用者檢視,另外檢視模型功能可以另開啟設計階段建照模型檢視,此部分也是本案新增建造執照審查模型顯示BIM圖形介面部分連結顯示。

圖2 模型資訊檢測結果系統畫面 | 來源:建築執照電腦輔助查核系統
(二)3D模型檢視介面
部分檢測項目可以透過圖形檢視開啟模型圖台,檢視疑義樓層或元件清單,點選檢視與建照審查模型定位疑義位置。
在法規檢測項目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屬於面積計算部分,可以應用色彩計畫的顯示方式,將各類的面積計算進行標示(例如:計入容積、計入樓地板面積、機電、陽台、梯廳、防火區劃等),同時也顯示出各面積的面積邊界線,直接呈現出建築設計的空間分布與面積資訊,除了上面所提到的面積計算表的資訊呈現以外,可以透過模型的面積資訊顯示輔助建築師自我檢核及輔助建管審查進行確認。

圖3 法規面積計算色彩計畫顯示 | 來源:建築執照電腦輔助查核系統
物件除了資訊顯示外,同時部分物件針對法規定義的類型、位置及數量等資訊需要進行複合式的資訊檢視,例如停車位物件包含了停車位的類型、大小、所在樓層位置及相關的碰撞檢討,同樣可以透過法規檢測數據模型顯示,提供審查人員進行3D圖資的檢視。

圖4 法規物件資訊與面積顯示 | 來源:建築執照電腦輔助查核系統
五、制度面的探討與應用
(一) 檢測報告與面積計算表
系統透過BIM模型自動產製檢測報告與面積計算表,研擬統一格式的面積計算表,依據習慣的面積計算表格式進行產製,其中部分欄位為灰色底部分為使用者於專案資訊中手動輸入文字,審查時須特別留意相關數值資料之正確性,另外樓層資料部分移到最下方,因應樓層過多的情況提供自動產製表格的彈性,並且將樓層數為15樓以內產製於一張表格中。
系統產製表格的有效性在表頭的地方有共通的設計,加入案件編號、案件名稱、模型版次及QRCode設計在表頭的位置,雖然維系統自動產製表格,但不影響建築師在執照送審作業中的簽證作業與權限,相關表格都應整合於送審圖說中進行簽證後一併送審。

圖5 檢測報告與面積計算表 | 來源:建築執照電腦輔助查核系統
(二) 圖說簡化與模型法規平面圖
- 圖說簡化探討
透過法規標準化所建置的BIM模型,模型內有部分的法規資訊,如何透過模型中的法規資訊來輔助相關的出圖資料,是本次專案另一項重點,首先須透過實際案例進行出圖資料的比對分析,在一般建照審查案件的出圖中,有哪些資料是已經在目前BIM模型法規標準化定義過的,也同時檢視目前輔助檢測系統中檢測項目,確認檢測項目有針對出圖中的面積或數量等計量數據進行檢測,並確認檢測系統有產出相關數據提供檢視。
針對出圖簡化重點,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簡化計算式、面積分割圖及數量計算表,針對建築圖說中這三個部分與模型資訊進行對照檢視,將可透過BIM模型中的幾何與非幾何資料(包含法規資料)進行應用,透過系統自動化轉換與法規邏輯判斷運算將模型資訊轉換出法規資訊平面圖。
本次專案經討論相關法規資訊平面圖範圍如下表所列之說明,主要是針對面積計算類之計算圖、計算表或平面圖等,經系統自動化產出之法規平面圖,使用者於圖說中可以減少繪製內容,法規檢討時搭配檢視。

圖6 簡化部分的法規計算式及面積分割圖 | 來源:中華民國公共工程資訊學會
- 模型產出法規資訊平面圖
BIM模型的法規資訊出圖作業針對兩個應用目的,第一是因應市府無紙化作業政策的接軌,透過自動化的出圖產製PDF檔案,接軌建築單位的無紙化審查系統的應用發展政策,第二是簡化出圖工作,建築師事務所繪製BIM模型將相關法規資訊建置於模型中,透過模型資訊化應用,來簡化事務所在出圖作業中的繁複人工作業內容,透過資訊化的應用加速建築管理作業所需資料的準備時間與準確率,模型平面圖作為驗證模型內容使用,希望能達到簡政便民的政策。
使用者透過BIM模型轉出IFC檔上傳到系統中,系統進行自動化產出資訊平面圖作業,針對各類空間名稱、法規面積與加總、各類的法規(元件)及陽台與梯廳的空間尺寸等內容進行自動化出圖的轉換作業,並且可以在出圖中加入相關資訊,例如指北針、專案資訊或QRCode等。

圖7 模型產出法規資訊平面圖 | 來源:中華民國公共工程資訊學會
六、BIM應用發展執行建議
在國內外BIM資訊模型的應用技術相比十年前已經非常成熟,目前更需要把重點放在實務應用的整合與制度面的配合兩個重點,而本次專案針對整體流程、實務接軌及制度面配合上都有考慮及研擬。
(一)朝向輔助建築師方向發展
- BIM資訊模型在建築師事務所製作相關圖說的作業流程整合,重視BIM資訊模型的優勢,不要讓建築師製圖作業走回頭路。
- BIM資訊模型雖是3D作業環境,但2D的應用不會因為BIM發展而被取代,兩者應是相互搭配使用才是最好效果。
- 加強BIM資訊模型案件的接納程度,透過BIM資訊模型的優勢,簡化BIM模型案件送件的程序。
(二)制度面的探討
- 在不影響審查與資訊完整性下,適度的簡化圖說內容,發揮BIM資訊模型的優勢,協助審查所需資訊的取得。
- 在現行審查模式(建築師簽證、送審程序、審查流程及方法)不變情況下,建立BIM類型案件的作業準則或規範。
- 目前全國皆在推行無紙化及電子簽章認證制度的資訊化發展策略,BIM資訊模型應可以在這個發展策略中作為建築管理應用上的關鍵角色。
- 資訊應用的發展與轉型是循序漸進的,發展BIM資訊模型應用與現行的無紙化作業並不衝突,仍可以2D電子檔為主,3D模型為輔。
- 須解決第一線審查人員的疑慮與不了解等抗拒因素,好的技術及應用工具,不應該因為不了解或不信任而造成發展阻礙,對審查人員的責任與範圍,應該講清楚說明白有助於往後的發展。
(三)發展階段的建議
雖然在前面的說明中已經有提到,新北市政府在發展BIM應用上已邁入十個年頭,但在發展階段仍然是停滯情況,建議可以有以下3個階段策略:
- 短期階段:不應該完全停止已經得到的成果,短期(1-3年)以鼓勵使用者進入BIM應用領域。
- 中期階段:加大鼓勵的範圍,提供更多便利措施(例如:簡化圖說、標準化規範等),讓BIM應用取得快速且便捷的優勢,讓整個應用環境能健全穩定的發展。
- 中長期階段:制定出申請與審查的明確執行規範,並訂出整體發展策略與期程,加大力度朝向BIM應用發展。
作者資訊

葉俞杰 Gavin Yeh
技研三組 / 組長
超過15年以上的資訊系統開發、整合應用及資訊系統解決方案規劃分析經驗,參與或協助各類型專案的實務開發及專案管理。